top of page

為「看不見」的不適切住房困境帶來曙光

屋外環境.jpg

劏房是香港備受關注的住屋問題,若將鏡頭聚焦北區,其實還存在不少未被廣泛注意的不適切住房,如天台屋、寮屋、鐵皮屋等。當中住着許多像阿玲般的家庭,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。

這些家庭因收入有限、社交網絡狹小,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。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注意到這些「看不見」的困境,透過全面的支援服務,讓這些家庭在幽暗斗室中找到前行的亮光。

雨季的噩夢

阿玲與兩個分別就讀幼稚園高班及小六的兒子居住在上水的天台屋。每逢大雨,家裏就會變成「水簾洞」,雨水不斷從窗戶及牆縫滲入。她仍記得兩年前那場噩夢——遇上500年一遇的黑色暴雨。那夜,雨水從四面八方滲進來,「現在回想起來都害怕,雨水像水龍頭的水般流進來,同時又不停打雷。我那時拿着盆接水,手忙腳亂。這麼大的雨,能叫誰來幫忙呢?」

 

她用抹布擦地,但雨勢來得更猛,家裏很快就被浸濕。最令她懼怕的是電線也濕了,為避免觸電,她趕緊帶着兒子撤離住所。原本樓下屋主允許他們到空置的單位暫避,但有自閉傾向的小兒子不願前往陌生環境,三人只得在樓梯間度過一整晚。 

 

居住於寮屋及鐵皮屋的家庭,在雨季也面對着同樣煩惱。有家庭需要長期在天花板放置膠袋盛接縫隙滲下的水,或在家門口放大水桶裝鐵皮間隙滴下的水。狹窄的生活空間,也讓孩子沒有足夠的做功課及玩樂空間。
 

遇見生命中的轉機

回想當初,阿玲在朋友介紹下走進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,希望為天台屋領取二手家具,後來中心更在雨後以現金津貼捐贈形式,協助她更換被雨水浸壞的家具,一解她的燃眉之急。中心每月亦會派發生活物資,在各方面減輕她的家庭負擔。

 

此外,來到中心後亦為阿玲的生活帶來轉機。當時她正經歷喪偶之痛,加上兩個兒子分別有專注力不足及自閉傾向,獨力管教令她心力交瘁,情緒崩潰,甚至一度萌生輕生念頭。她說:「我當時很需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。」

 

其後,她參加了中心的「媽媽小組」,每週三定期聚會。媽媽們互相交流育兒經驗,分擔生活壓力。小組還安排各種興趣活動,讓她們建立起友誼。小組讓阿玲認識了一群姊妹彼此扶持,幫助她逐漸走出低谷。另外,中心還為大兒子提供功課輔導班,不僅減輕了阿玲的管教壓力,兒子的學業成績也有明顯進步。

延續社區互助

如今的阿玲已煥然一新,「剛來時我很自卑、退縮,現在變得自信了,常參加不同活動。」她還在不同場合分享自身經歷,鼓勵有相似處境的婦女,從受助者轉變成助人者。

為進一步支援居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家庭,中心於今年5月開展為期2年的基層家庭支援計劃。社工黃銳熺(Angus)表示:「計劃採用『健康管理』的模式,通過醫社合作連結社區資源,促進街坊的健康。」計劃同時為基層家庭拓展生活空間,建立鄰里互助網絡,實現助人自助,讓幸福延展開去。
 

古洞
DSC00727-2.jpg
樓梯機

© 2025 by ELCSS-HK created with Wix.com

Love creates感動.敢動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