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盒飯延展成社區互助網絡
填補「看不見」的社服空隙

在物價高企的今天,每餐溫飽對許多基層而言並非必然。不少葵涌區街坊為了節省開支,午餐常以麵包果腹。信義會中心堂牧師察覺到這需求,遂與樂聚軒團隊商議,決定透過「堂社合作」,為區內基層派發惜食堂熱飯,讓他們既能溫飽,又能吃得有營養。
79歲的阿二參與了從派飯服務衍生的「樂心樂餸」社區互助計劃後,生活悄然改變—她不再為兩餐苦惱,更成為義工幫助其他街坊,實踐「助人自助」。
成為基層的及時雨
阿二與年邁的丈夫、姐姐同住,三人靠微薄積蓄生活,日常花費要精打細算。作為主要照顧者,她每日又需忙於打理家務。「有飯拿很開心,有得食又不用辛苦買餸煮飯。」她回憶第一次領取熱飯時的感動。自此,她每天都會準時來取午餐和晚餐。
在疫情最艱難的時期,中心曾服務超過150個家庭,其中許多是因失業陷入困境的家庭。一盒飯,成為了這些被忽略社群的及時雨。
受助者變為助人者
後來,樂聚軒全面接手派飯服務,並邀請領取熱飯的街坊擔任義工,協助搬運飯盒、派飯及核對資料等,阿二亦成為其中一名核心義工。
中心引入電子系統協助派飯流程,阿二和其他義工在派飯時,也會與街坊閒話家常,關心近況。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,阿二重新肯定了自己的價值,「既然中心幫了我那麼多,我都應該做多一點,沒想到我幾十歲仍可以幫助街坊!」
另一位40多歲的義工阿瑩,則從服務中獲得滿滿成就感,「每次街坊取飯時,對我說『謝謝』、『辛苦了』,都讓我感到非常開心。」熱心的她不僅協助行動不便的街坊取餐,還會貼心地為久站的長者搬來椅子休息。計劃社工黃輝鵬(阿鵬)說:「計劃透過鄰里關係建立互助網絡,既能關顧社區,又能擴大服務範圍,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支援。」
建構社區互助網絡
參與計劃後,阿二開始主動關心同棟大廈的獨居長者,發現樓上樓下都有行動不便的長者,「他們每天買餸煮飯都很困難,所以我就鼓勵他們申請取飯服務。待我從中心回家時,順道送飯給他們。」
這亦促成「樂心樂餸」推出上門送飯服務。阿鵬說:「一般長者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(包括送膳服務)約需三個月,有需要的基層長者未必能及時獲得送膳支援。」由街坊觀察到鄰里需要,再演化成實際幫助,正正填補了社會服務的空隙。
近來,阿二亦由參與計劃,到自發衍生出鄰里間的互助小組。她連結七位同邨街坊,組成上門送飯給獨居長者的團隊,為社區更多有需要的人送暖。他們亦開設群組,知道對方有需要幫忙就伸出援手,有時亦會分享購物優惠資訊。此外,樂聚軒也連結社區伙伴網絡與附近商戶,在節日提供應節食物,亦與中心義工為有需要的長者街坊定期剪髮、煲滋潤湯水,送上點點關心。
七年來,「樂心樂餸」以靈活框架回應社區需求,讓派飯服務更能以人為本。一盒飯,既能讓人果腹,更讓人在心靈上得到滿足,建立一個互助友愛的社區網絡。
_edited.jpg)

